品牌,讓茶企從小作坊到大名堂
那么中國茶究竟需不需要大品牌?從中國人的飲茶習慣來看,茶屬高度個人行為,飲茶往往憑借個人喜好或親友圈。分散的飲茶習慣使大眾對“好茶”的理解并不統一,品質、價格往往也沒有標準。同樣的茶受地域、個人喜好影響,差價有時能高達數百倍,無形中增加了大眾的選擇成本和消費成本。
而品牌,則可以讓這一成本降到最低。另外,隨著改革開放深入以及近年消費市場升級趨勢,飲茶行為也正在打破圈層限制,人們更樂意為美好的事物買單,優質的品牌能更好地滿足消費需求。
在改革開放前,中國茶葉在很長一段時期被列為統購統銷的商品。1984年,相關政策出臺,為中國茶葉市場注入活力。改革開放40年,高速增長的經濟為茶葉行業帶來了高速市場增長,1980年茶產量30.37萬噸,茶出口量10.79萬噸的數據,至2017年,茶產量已達261萬噸,其中出口量35.5萬噸。但如何從茶葉大國,晉升為茶葉強國,成為新時期國茶的首要任務。
期間竹葉青是國茶中較早探索品牌化的茶企。在1998年成立之初,竹葉青、甚至川茶“有品類、無品牌”問題十分嚴重。外地人對于川茶知之甚少,走出四川的川茶在其他區域認可度極低,甚至會被當成原料茶貼牌出售。
竹葉青茶業董事長唐先洪認為,川茶品質很好,但缺少品牌意識,這種長期為別人做“嫁衣”的現狀必須得到扭轉。于是在品牌成立之初,下定決心執行“打造竹葉青品牌,打破川茶品牌僵局”品牌戰略。
隨后他帶領竹葉青從一個小作坊一步步變成一個大公司。從區域小品牌做成四川甚至全國茶企,終于代表川茶走出了區域,成為了全國知名品牌。作為中國高端茶品牌領軍者,竹葉青未來將更多思考如何建立行業標準,擴大品牌規?;陀绊懥?。將更健康、慢生活、匠心精神的商品形象進一步得到提升,這也是消費升級大背景下,大眾消費行為的必然趨勢。
從全球茶行業發展角度上看,今天國茶情況與20年前的川茶相似:雖然出口占比高,但以原材料出口為主體,幾乎沒有出口自主品牌。如何改變這一現狀,竹葉青20年的品牌探索,為中國茶企提供了案例標桿,更為接下來國茶走出國門開了一個好頭。
中國茶企的“三座大山”
盡管如此,中國茶的品牌之路仍面臨巨大障礙。著名管理學者陳春花教授非??春貌栊袠I,但經過調研后發現這個行業太難,因為太有“文化”。茶葉不能拋棄文化而獨立存在,但是由于競爭環境的改變,傳統的茶葉生產文化也制約了中國茶競爭力的提升。
總的來看,阻礙中國茶品牌化的問題大概存在以下三個方面:
首先,產品難量產
目前國內茶葉生產企業眾多,各類茶葉加工廠超過7萬余家,茶葉精制加工廠只有不到2000家,小規模制茶作坊仍是生產主力。茶農自建的小作坊,甚至可完成種植、加工、物流、包裝、銷售等所有環節。盡管加工程度不高,但往往都有市場,這直接導致中國茶市場,大眾買到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產品,而是原料。
受傳統農耕文化較大,中國茶葉生產至今仍保留小農經濟模式,這種茶農散種模式導致產量有限,效率極差。另外大量茶原料掌握在茶農手中,大型茶企難以確保原料的充足供應。所以,如何把茶農組織起來,進行合作化規?;N植,從小農經濟轉變為農場等具有工業屬性、股權屬性的規?;a模式,是大型茶品牌需要思考和解決的首要問題。
第二,品質難保證
中國茶企過于保守,一方面信奉“名茶”制作的經驗主義,但各家經驗不同,相互難打通。另一方面,傳統茶企不認可機械制茶,認為機械制茶違背制茶規律。茶葉生產多為手工,效率不高,也無法達到衛生標準。由于中國茶生產工業化程度較低,沒有現代化的制茶流水線和質量體系管理,很多茶企每年、甚至每天的產品都會出現質量參差不齊。另外一些工業化程度較高的茶企,仍以生產茶多酚、茶氨酸、茶多糖、茶色素等茶葉提取物,主要為產品終端提供原料,商品化程度較低。
第三,標準難制定
中國茶葉的歷史淵源較深,茶品類眾多,除了最基本的七大品類之外,根據產地和采摘季節,又有著幾十個細分的獨立品種,這些品種之間也沒有統一的質量標準和檢測手段。要判定茶葉的好壞和等級,只能依靠業內專家或是品茶高手的鑒定,這種鑒定手段往往又帶有很大的隨機性和不穩定性。
做大眾品牌,標準化是關鍵,只有標準化才能保證品質的穩定。但目前行業統一標準較少,茶葉生產加工大多依靠企業內部標準管理,但各個企業標準各有差異,就導致了整個茶葉標準體系上的散亂。
統一標準的缺失也導致了中國整個茶產業處于內耗狀態,無法以統一的形象樹立大眾品牌認知。
只是中國茶在品質標準、品牌打造方面還有很多路要走,區域品牌仍將是長期發展過程。中國茶企可以不必急于挑戰全球市場,把區域品牌做精做強,國茶多品類的優勢就會在不久后迎來集中爆發?;仡櫢母镩_放四十周年及企業的創業歷程,中國企業家進行了多方位的探索。中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,也具有科技與經濟飛速發展的支撐。在國力增強、人們重拾文化自信的現在,那些努力尋求品牌突破的區域品牌值得致敬。